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对全党的要求,并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个核心内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和“团结奋斗”都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被写入党章,明确了斗争这一贯穿大会的重要品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中央对全党的政治号召,深刻认识其理论承继、科学意涵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斗争精神,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一、新时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承继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学说,是富含斗争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阶级矛盾尖锐的欧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也是与其他学说及其背后的政治力量斗争的过程,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所体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认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社会矛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实现发展的,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实现进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的政党,斗争是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各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在历史与实践中生发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政治品质。
(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斗争精神生成的深厚土壤。中华民族的先祖留下了许多斗争的故事和传说,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蹈厉奋发的精神品质的写照。以卓绝奋斗为重要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儿女数千年勇毅笃行、接续奋斗的精神源泉,是根植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尤其在近代,中华民族历经血与火的磨难,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反抗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族衰微、饱受欺凌的时代,党的早期领导人多为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瞿秋白等,他们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革命中展露了顽强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不畏牺牲、奋斗到底,在克服困难挫折时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不断在历史和现实中进行经验总结,彰显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伟大斗争”理论的深化